2025年,风电创新的光芒将更加闪耀?

提供者:  来源:   时间:2025-04-29  

   近年来业内总有一种声音,在价格持续下跌的阴影中,风电创新似乎很难再发出光和热。

   但到2024年下半年,转机开始出现:在7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调了行业自身要加强约束,避免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结合风电行业的统一行动与努力,风电设备价格开始止跌企稳,叠加2025年6月开始的风电全面入市政策,风电创新的价值已经开始回归与显现。

   那么,风电创新从哪里来?它推动风电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风电创新又将往哪里去呢?

   近日中国中车组织了一场名为“绿动株所·新能源品牌向上”的活动。笔者在参与活动、探班中车株洲所的过程中,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01 创新是积累来的

   相比其他一些行业,风电是有门槛的。比如在开发环节,风电项目仍在向央国企开发企业集中,这是由于他们更有资金实力,并且担当了能源转型的责任。而在整机环节,参与者大多已浸润市场多年,新入局者寥寥,这是由于风电整机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的支撑与积累程度,决定了一家企业能否具备创新能力,从而决定其能否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以中车株洲所为例,我们知道风电整机的创新,往往源自于关键部件与相关解决方案的创新。由于该公司掌握着高铁牵引传动、电气总成等核心技术,就能在风电领域构建起“整机+叶片+变流器+发电机”全产业链布局,从而使中车株洲所的风机产品能更早享受到来自部件与解决方案迭代创新的红利。

   另一个例子是探班过程中发现的。笔者近距离观摩了中车株洲所风电机组的装配过程,发现这个基地的生产线是模块化和柔性化的。如果没有对风机制造工艺有长年累月的积累,相信模块化与柔性化产线这一工艺创新就很难被设计得更加合理。

02 创新的目的是创造市场

   技术创新往往为市场需求而出现。当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障碍,企业往往用创新的方式来赢得与解决这些挑战,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创新创造价值的底层逻辑,它在风电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通过提升塔架高度解决低风速高切变地区难以开发风电的难题,从而打开了一个细分的市场。

   在中车株洲所风电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通过创新打开了新的市场。比如,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高原电力机车技术积累,这家公司得以率先突破高海拔风电技术壁垒。2011年,该公司WT1500D88机组填补云南、青海等高原地区机型空白,并成为参编《高海拔型风力发电机组》国家标准的唯一风电整机商。

   再如,通过推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尽可能地降低漂浮式风电的单位千瓦投资成本乃至度电成本,使漂浮式风电开发更具经济性,从而打开更广阔的深远海风电市场。


03 未来创新重点:解决全面入市挑战

   电价总是最能牵动风电行业的脉搏。2025年6月开始,风电入市全面铺开,风电将迎来一个全新时代。对于整机企业而言,这个时代的突出要求是:回归制造,以更精准的研发投入,创造出更可靠且适用范围广泛的产品,帮助业主稳定项目开发收益,降低度电成本。

   向这个方向努力,中车株洲所是有先例的。以10MWD230机型为例,其通过对低速轴采用双TRB一体化轴承座低速轴集成设计,确保低速轴轴承的传递可靠和稳定性。其长柔叶片也专为“沙戈荒”等大基地市场定制,能在不同的风况下保持稳定运行状态。

   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10MWD230机型的适用范围也更广。该机型单机功率能在9.1~12.5MW区间柔性调节,配合230m的风轮直径就可创造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比如,通过调节单机功率使同一款产品精准匹配到不同风速区域,或是当有机组在停机检修时,通过提升其他机组单机容量,弥补电量损失等。

   这就使一款风机,在不同的项目中,都能成为“最优解”。在面临发电损失时,也能有解决方案进行弥补。这就是风电创新的价值,也是创新的未来所在。

   本文来源:风电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站(即公司官网)转发的公众号文章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因版权引发的法律责任。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经开区雁山路

Copyrights © 2022 中研建科All Rights Reservd.    皖ICP备20220083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