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能源发展机遇,共筑绿色电力消纳新生态

提供者:  来源:   时间:2025-07-16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20亿千瓦,同比增长58%,其中风电、光伏合计装机达15.3亿千瓦,彰显了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坚定决心和巨大成就。

   在新能源装机快速扩张的同时,如何更高效、更灵活地消纳利用绿色电力,成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尤其在风光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提升电力外送能力和本地多元化消纳能力至关重要。

   政策引领,市场驱动,激发消纳新活力

   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消纳问题,近期密集出台多项支持政策。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标志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自2025年6月1日起全面进入市场化定价新阶段。这一改革通过发挥价格信号作用,有效引导资源配置,激励发电企业主动优化运行、提升预测精度、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从源头上增强适应电网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同时,《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目标,为大规模新能源接入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加速建设,为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消纳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场交易的“含绿量”正持续攀升。内蒙古西部等地在电力现货市场中新能源参与度显著提升的实践,充分展现了市场机制对释放绿电价值的积极作用。

   多措并举,构建消纳新格局

   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机制与模式的协同创新:

   强化电网“大通道”建设: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布局的“三交九直”等特高压输电工程(如哈重直流工程、陇电入浙工程等)正稳步推进。这些能源输送“大动脉”将显著增强西部绿电向中东部负荷中心的输送能力,优化全国能源布局。

   技术创新赋能系统灵活性: 提升发电预测精度、规模化应用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发展多类型资源协调控制和实时调度技术,是应对新能源波动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人工智能(AI)在气象预测、电价预测、多能互补智能调度平台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正成为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方向。

   探索多元化就地消纳“新赛道”: “西电西用”、就地转化消纳正展现出巨大潜力:

   高载能绿色产业: 依托西部丰富的低成本绿电资源,发展电解冶金(如低碳炼铁)、绿色数据中心集群、绿氢制备等产业,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协同布局。这些产业具备“柔性”调节特性,可有效匹配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

   能源转化与储能: 利用绿电将工业副产品(如二氧化碳)转化为绿色燃料(甲烷、甲醇),或探索铁等金属作为新型储能载体的路径,不仅实现能量储存,更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

   分布式微电网应用: 在适宜区域建设“自发自储自用”的全清洁能源微电网,为算力中心等特定高载能场景提供稳定可靠的绿色电力保障。

共创未来,共享绿色价值

   新能源全面平价上网和市场化改革,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转型动力。我们深刻理解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致力于:

   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提升新能源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探索与电网、用户及产业链各方的创新合作模式,共同优化消纳生态。

   关注并参与绿电交易、绿证、碳资产开发等新机制,助力客户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密切关注“西电西用”及高载能绿色产业机遇,寻求项目合作与落地。

   国家能源局已明确“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能源多元化布局,加强能源生产与用能产业协同。我们坚信,在政策引领、市场驱动和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构建更坚强灵活的电网、更高效的市场机制和更丰富的就地消纳场景,中国新能源产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核心力量。我们期待与各方伙伴携手,共同推动绿色电力消纳新生态的繁荣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2024年1—4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

数据来源:国家电网哈重直流工程投产新闻发布会(2025年6月)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经开区雁山路

Copyrights © 2022 中研建科All Rights Reservd.    皖ICP备2022008332号-1